重慶市奉節縣詩城路小學德育工作聚焦“立德樹人”,立足學生生活實際,以校園文化“美德成就人生”為統領,以“美德教育”為抓手。在夯實學生日常行為習慣的基礎上,用“五拓展”做實做細德育工作,形成了主題突出、特色彰顯的“詩城德育特色”。
一、拓展德育課程,讓育人有“生長”
我們構建“生長”德育課程,指向學生的美德教育,立足不同層級的學生個體化生長需要,將學科教學、活動與學生生命成長需求點和生長點緊密結合,形成圍繞學生德育發展而進行的課程開發與實施。開創“學科+”育人模式,實現學科縱橫鏈接,有機融合。如《道德與法治》學科的中《課間十分鐘》一課,用“思政+語文”的模式融會貫通。通過“談、說、聽、評、寫、改”等方式,設計五個環節:“你好十分鐘”“快樂十分鐘”“注意十分鐘”“安全十分鐘”“聚焦十分鐘”。讓學生在“看聽說寫悟評”的過程中,感悟道德認知,知曉在短短的課間十分鐘里,能做什么、不能做什么,引導學生們科學、安全地安排和參與課間活動。
以“三字經”為例,實行“活動+學科”的育人模式。圍繞“三字經”德育內容,開展誦讀、演講、征文、辯論、歌舞、書法、繪畫等活動,與“語文、道德與法治、音樂、書法、美術”學科深度融合。讓學生在多樣的活動中埋下真善美的種子,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第一??圩?。
二、拓展德育文化,讓育人有“內涵”
我們用文化為德育注入內涵,以“尚美求真”為美德教育的核心,在課內外開展“做人誠實,做事踏實”“表里如一,知行合一”的品行教育,從而形成“崇善崇美,向上向前”思想,達到“校美、人美、家美、社區美、生活美、社會美”,形成“美美與共”的境界。美德教育對學生所確定目標有強烈的實現愿望和行動能力,具有社會性、情感性。引領個人和家庭地發展并服務社會、國家和人類奠下了堅實的基礎,“美德教育”的作用是超越“自我”。
活動一:形象美。開展個人形象達標活動:外表形象指從頭到腳的外表形象符合學生特征,充滿陽光,有美感;禮儀形象指參加升旗、集合等重大活動有站姿、有精氣神。開展班級形象美化活動:美化教室大賽,班級日常管理大賽。開展學校形象提升活動:植樹護綠活動、環?;顒?、垃圾分類活動、清潔家園活動、校園環境設計大賽等。這類活動以培養學生直觀的審美能力為主。
活動二:語言美。開展“說普通話,說文明話,說感恩話”連展活動:一是見到老師、客人主動問好;二是用普通話和禮貌用語與他人交流;三是對幫助自己的人、家人、老師、學校、祖國表達感恩致謝。這類活動以培養學生具體表達美的能力。
活動三:行為美。開展校園文化“美德成就人生”延伸活動:一是遵守《中小學生守則》自評活動;二是開展“創建文明城市我最美”行為展示活動;三是開展“引領幫助需要幫助的人”活動事例展示。通過曬圖、寫心得、談感悟,不斷推動學生做一個“美德少年”。
三、拓展活動方式,讓育人有“渠道”
“生長”德育課程,強調活動創生,以多樣化的實踐活動實現活動育人。通過提供活動內容,表現方式,搭建舞臺,拓展場域,為學生“向上、向美、向好、向前”價值認同、責任擔當、問題解決、創意物化提供路徑,形成了“尚美”四大類活動,即啟發式主題活動、體驗式模擬活動、創造性制作活動、服務型公益活動。
啟發式主題活動。突出一個主題,開展“主題教育群”活動。如,“紅心向黨·黨旗引我成長”主題:充分利用升旗儀式、班隊課,開設“紅色活動班隊展示課”;充分融合紅領巾廣播之聲,開設“紅色微課大家講”;充分拓展音樂課堂,增設“紅色歌曲我會唱”;延伸道德與法制科課堂,開設“紅色精神我來誦”。這樣,從課內到課外就營造了一個全方位、多維度的“紅色視聽”氛圍。啟發引領學生從小聽黨話、感黨恩、跟黨走,內化學生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思想[1]。
體驗式模擬活動。結合社會實踐、勞動教育等內容,深入滲透24字核心價值觀。如:用“美食”這個元素,提煉生活中的買菜洗菜、做飯、收拾廚房等與之相關的日常勞動。從三個階段明確具體的勞動內容(如圖),讓學生從校到家以一貫之完成“美食”這個項目的所有勞動,體驗勞動艱辛復雜的過程,養成熱愛勞動,珍惜勞動成果的習慣[2]。
創造性制作活動。把課堂與課外有機融合,讓學生在活動過程中有所創生。如奉節是臍橙之鄉,如何利用地域產品優勢,開展臍橙創造性制作活動?圍繞“臍橙”這個中心進行發射,如臍橙節儀式,制作宣傳海報、制作策劃方案;臍橙義賣,銷售視頻宣傳、銷售推銷方案;臍橙的知識宣傳:制作臍橙品種、圖形、營養成分列表,制作臍橙種養技巧;臍橙的贊美:用繪畫、詩歌、歌舞、快板等形式連展,表達對臍橙的愛,對家鄉的愛。讓學生在創生制作過程中,形成從“形到神”的情感升華,產生強烈的熱愛家鄉、服務社會的愿望和行動能力。
服務型公益活動。結合學校家訪、創文、研學旅行、勞動教育開展各種志愿者服務公益性活動。如:尊老愛幼活動,到敬老院為孤寡老人獻愛心,公交車上給老人讓座,幫扶老人過馬路等,從課堂的說教到生活中實踐體驗,讓思想美內化為行動美。再如,我校開展的“我是美容師”活動,從個人衛生到校園美化再到家庭、社區清潔家園活動,讓學生從“個體自我”逐步形成“為他人、為大家、為社會”服務的品格。
四、拓展活動模塊,讓育人有“范式”
我們完善德育體系、細化德育內容與德育途徑的基礎之上,把德育內容課程實踐化,創新德育途徑。如,“紅色精神”主題教育實踐活動。我們用“黨旗引我成長”“體驗紅色之旅”“學習百年黨史”“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”四個模塊來深化奮斗精神、開創精神、奉獻精神、吃苦精神、集體精神等紅色精神,把紅色精神細化到每一個活動中,在活動中體驗、感悟,觸摸心靈,產生情感的共鳴,不斷堅定信仰、涵養愛國情懷、弘揚紅色文化。如圖:
五、拓展德育評價,讓育人有“動力”
在德育管理中,我們構建德育管理網絡體系,以“生長型”評價為抓手,推動德育教育落地生根?!吧L型”評價對學生整體發展狀況進行觀察、記錄與分析,將評價聚焦到一個個完整過程與完整的人。讓評價從外在要求轉化為激發學生個體的內在追求,促進學生的美德養成。評價的主體不再只有教師,還有家長、學生、社區互評、對評?;诖?,我校從“思想品德” “學業水平”“身心健康”“藝術素養”“勞動實踐”五個維度構成學生進行生長型評價體系,促進學生全面發展,見表三。
教育并非給予,而是播種,是點燃;德育是浸潤,需要澆灌,需要培育,才能達到“育德啟智,培根育魂”的目的。詩城路小學的“美德教育”正是遵循這一規律,在“立德樹人”的路上,擇路而立,向寬而行。
參考文獻:
[1]黃文業.《讓紅色精神在主題活動中自然生長》. 2021年第07/08期《今日教育》第116-119頁.
[2]黃文業. 《立足日常生活開展勞動教育》.2021年第4期《中國教工》第39頁-42頁.
(作者單位:奉節縣詩城路小學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