對于這屆學生來說,他們是幸運的,因為我有了兩屆學生的帶班經驗,不管是班級管理模式,還是班級活動都能做到認真思索、精心籌備、不斷創新?,F主要抓住三點來具體聊聊我的一些班級建設。
一、關注細節定成敗
從一年級孩子剛入學時,我就緊抓孩子的習慣教育。
1.入學的細節準備
一年級第一學期開學時,我就向家長分發《溫馨提示》。與家長進行了第一時間的溝通。比如,給書本和作業本包好書面;為孩子準備橡皮擦、尺子、文具盒、削好的鉛筆……開學第一天,我就開始對家長和孩子進行“訓練”。
2.作業本的細心整理
課本及作業本封面都采用透明的薄膜包書面,牢固又實用。作業本的分組分別采用了紅、黃、藍、綠四種顏色加以區分,每本編上孩子的序號。
3.圖書角的精心安排
班級圖書角的圖書擺放,也同樣采用了紅、黃、藍、綠四種顏色加以區分,最大的長方形圖書用紅色標記,中等的長方形圖書用黃色標記,最大的正方形圖書用綠色標記,中等的正方形圖書用藍的做標記,這樣孩子把書放在哪個位置就好找了,不會亂放。
4.文具的合理規定
(1)現在的文具盒可以用“五花八門”來形容。在一年級時,我就讓家長選用布制的筆袋,一是減輕孩子的書包重量,二來課堂上就少了很多文具盒摔在地上的啪啪聲,還可以避免分散孩子的注意力,把文具盒當“玩具”。
(2)告訴學生,卷筆刀不能帶到學校。這樣一來,孩子在頭一天晚上就要收拾好自己的文具,削好自己的鉛筆。一來培養了孩子的好習慣,二來對班級衛生有好處,還可以節約課堂時間。
(3)鉛筆、尺子、橡皮擦用寫好名字的標簽貼好。丟失時方便認領。開學初,我會給每個孩子打印下發一張標簽,供他們使用。
5.衣帽的溫馨提醒
針對低年級的孩子容易丟東西并且無法認領的情況,尤其是校服與紅領巾、小黃帽,經常發生丟了都認不回來的情況,我建議家長在衣帽上寫上孩子的名字,便于查找。
6.抽屜衛生的關注監督
在一年級時,除了教會孩子整理自己的書包,也要求他們學會收拾自己的抽屜。我每周開展一次利用放學前的5分鐘讓孩子們進行比賽:看誰的書包收拾得最整齊,看誰能在1分鐘內讓自己的抽屜變得干干凈凈。然后對比賽結果進行反饋,表揚好的,改進差的。
二、獎勵機制調動力
我覺得一個班級的管理如果能圍繞某一個點進行會更好,可以使一切事情都變得簡單、好操作。一年級的時候我專門為自己班設計了一張“快樂獎星卡”。圍繞這張卡將學習、紀律、衛生、文明禮儀、各類競賽等等都連接起來,制定出“快樂獎星卡獎勵機制”。把每一項都細化到日常生活中來,并選拔小助手進行日常管理打分。讓孩子們在獎星卡的激勵下養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。
到了中年級,孩子們初步養成了一些好的習慣,我又將獎勵機制進一步細化,開始實施“爭章活動”、四人小組合作、獎星卡等管理模式。
(一)雛鷹爭章模式
1.“閱讀大王”章
從三年級開始,我們班每天中午都有半個小時看書的時間,我要求學生一周最少看一本書,同時,看完一本書就摘一篇讀書摘記,一個月內至少做一個PPT在班級里做好書推薦。只要認真完成一張“讀書摘記”就可獲得5張“快樂獎星卡”,分享一次“好書推薦”也獲得5張“快樂獎星卡”。每個孩子每個月的閱讀量和閱讀摘記的篇數、好書推薦的次數都會登記在班長那兒。每月總數相加達到10次以上就可以榮獲“閱讀大王”的稱號。
據家長反映,孩子們回家不再總盯著電腦了,一有空就會看看書、摘摘記,學習興趣高漲了許多。我們班“閱讀大王”公示欄中的照片也一個月比一個月多。
2.“靜美達人”章
“靜美達人”其實是有關紀律的評比。根據每組紀律組長對組員每天紀律方面的記錄,一個月被打勾或勾加星,就可以評為“靜美達人”,獎勵10張“快樂獎星卡”。
這個紀律登記包括早讀、課內課外紀律、兩操紀律、午間閱讀紀律等等。只要被監督員提醒超過3次就要被劃上圓圈,表示做的不好,就沒資格評選“靜美達人”了。
3.“值日能手”章
我在班里推出“值日能手”的評比,我在每天的值日生中選一名衛生組長,讓他監督記錄當天每個孩子的掃地表現。對于認真、負責的孩子打鉤,特別好的還可以畫上星星。一個月之后,根據記錄,選出全部是勾或勾加星的孩子成為當月的“值日能手”。孩子們的掃地激情高漲了許多,剛開始,可能他們都是沖著這個獎章去做的,但時間一長,孩子們慢慢養成了認真掃地、桌椅擺整齊、窗臺擦干凈的習慣。
4.“書寫標兵”章
推出“書寫標兵”章之后,除了每天中午練字本打分、評等級之外。我還讓學習組長每天對同學的作業檢查分成兩項,上面一項是作業完成情況的記錄,下面一項是書寫情況的登記。一個月下來,全是勾或勾加星的孩子評為“書寫標兵”,給予獎勵10張“快樂獎星卡”。
(二)四人小組合作模式
從五年級開始,我班管理模式又進行了調整,開始實施“四人小組合作模式”。我把班級里前面幾個月各類競賽、學科成績等統計出來,進行排名,然后分組。我們班共37人,從第一名開始,由前9名孩子從其他三組中各選一名組成四人小組,并選一種自己喜歡的花作為組名,同時設計組標及口號。孩子們興趣很濃厚,兩天時間就完成了。我又讓他們進行加工,使組標立于桌角,這樣便于小組長和任課老師辨認、打分。同時,我將各組組長的名字打印出來,貼在黑板一角,讓任課老師、各類組長直接在上面加分或減分。孩子們每天隨時看到自己這組打分情況。放學前,我會把各組的情況抄到記錄表上,同時,各組因誰加分或減分,我又會統計到他們個人的競賽表中。這樣,組與組之間形成了競爭氛圍,小組內又產生了監督、制約作用,環環相扣,每個孩子自然養成了自覺管理自己的習慣。每月月底我會根據他們各小組的得分情況評選一、二、三等獎,給予獎勵。
這種模式對于任課老師來說參與面會更廣、更直接,而且管理起來更方便、簡潔,更有實效。
(三)獎星卡兌換模式
獎星卡的獎勵機制勢必需要成立一套兌換模式。我班獎星卡兌換模式是分年級段的。根據孩子不同階段的心理需求,我變換不同的模式。一、二年級時,我讓孩子們根據自己獲得的快樂獎星卡張數,在班級里換取相應的禮物。有學習用品,有面包、牛奶、龜苓膏等食品,有棋類,有玩具等等。這些都深深地吸引著孩子們的眼球。
隨著年級段的升高,這些小玩意就不再吸引他們了,于是,我又設計了“值日班長”和“值周班長”卡,孩子們可以用自己手中的10張快樂獎星卡換取“值日班長”卡,可以任選一天當班長,配合老師和班干部管理班級。晨讀、兩操、課間紀律、午間紀律,他都可以出來管理。如果想當一周班長,50張快樂獎星卡來換。同學們爭章的勢頭很大,積極性也很高。
另外,還可以用30張獎卡換取一張“免寫卡”。這張卡可以用于特殊情況,作業萬一來不及寫,就可以用這張卡免去當天的所有作業。但只限周一到周四,不包括周末。這種卡的推出,把孩子們的興致推向了高潮,各個憋足勁爭卡。
個別時間,為了更好地調動孩子們的積極性,我還會選出得分最高的幾個孩子,請他們去看電影,或到我家吃飯。這些孩子表現得特有幸福感。
到了五年級,孩子們又不滿足于之前的兌換模式了,于是,我又改了方式,直接由獎星卡換購獎學金,10張獎星卡換取一元錢,期末每個孩子都能拿著紅通通的錢包,高高興興地回家。
三、草根活動促發展
我們學校是個小學校,場地小,規模大的活動一般搞不起來。所以,除了參加學校的一些傳統活動:藝術節、科技節、體育節、讀書節、六一、國慶、元旦等等之外,我們一般都是根據自己班級具體情況,或學科需求,自行組織一些草根活動。比如:讀書交流會、辯論賽、故事會、集體生日會、年會、茶話會等等。其中,讓我印象比較深的有這么幾次。
(一)六一兒童節——美好祝愿、殷切期盼
每年六一兒童節來臨之際,組織聯歡會,讓孩子們表演節目,給孩子送禮物、送祝福。孩子們寫“愿望卡”,家長們盡量滿足孩子的愿望。同時,家長給孩子寫一封信,通過文字表達對孩子的愛和期望。慢慢地,孩子和家長習慣了這種表達方式,經常通過書寫抒發感情或調解矛盾。
所以,我覺得活動的大小、精致與否,還是次要的,能否有長遠的影響,才是最值得我們去關注的。
(二)茶話會——學會生活,學會交流
進入五年級,孩子們好像一下子長大了,有自己的想法和看法,不再言聽計從了,隨之而來的,也有很多孩子會出現很多困惑,特別是女生。于是,我只要有空,便在班里不定期地舉行茶話會,我會給他們買一些花生、餅干等零食,泡上幾壺茶,有時發瓶礦泉水。大家一邊喝茶,一邊就某一個觀點或現象進行探討。比如,眼中的父母、成長中的困惑、喜歡的影視歌明星、最想做的一件事等等,話題很廣,都是孩子比較感興趣、又比較喜歡的話題。有時興致來了,我還會讓孩子們邊喝茶,邊共讀一本書。寧靜、悠閑的氛圍中,沉靜在書香里,也不失為一種享受。我們班孩子說起茶話會一般都欣喜若狂。聽說有幾戶家庭,平時在家也經常開展茶話會,喝喝茶、聊聊天、看看書。讓孩子們學會學習的同時,學會生活。
(三)職場初體驗——了解職業,樹立目標
在一次茶話會上,同學們交流長大后想干什么。結果發現孩子們對職業并不了解,除了知道的科學家、數學家、教師、醫生等等外,對于其它行業了解甚少。于是,我調查安排我班有幾個職業比較有代表性家長,組織學生舉行“職場初體驗”活動。讓孩子深入體會不同職業的家長,他們是怎樣工作的?他們的工作需要些什么專業技術?他們的工作環境怎樣?
我們做了詳細的活動策劃,選好組長,寫好調查內容,安排好參觀時間。
通過活動,孩子們對職業有了懵懂的認識,同時也認識到任何一個職業都需要付出辛勤和汗水。更讓他們明白了只有努力學習,學好本領,才有更多的機會找到自己心儀的職業。
班主任工作雖然是繁瑣的、繁忙的,但只要我們盡心地付出,孩子們總會給我們帶來驚喜和快樂,在班主任工作中我們會找到成就感和幸福感!
(作者單位:浙江省溫州市上江小學)